基本知识 返回首页

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2015-11-05 13:38:24

通常我们可以从需求拉上假设、成本推进假设和供求混合推动假设三个方面来分析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假设

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1)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认为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货币派的“需求拉上论”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进假设

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成本推进假设分为工资推动型和利润推动型两类: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假设

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

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该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由于工资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该理论又可分为三类:

1、需求结构转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于攀比而趋于上涨,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社会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都高于服务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于一致,使得服务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3、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中的“小国”是世界市场上价格接受者,它的经济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的工资相应上涨,从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其看齐,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后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沉淀15载 未来更精彩

炒黄金 0元开户 送$30000赠金

免费开户注册
立领$30000赠金
1

客服